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专业是一门研究地球系统物理现象,从物理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主要应用于对地球深部构造探索、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专业历史

中国的地球物理学是经过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而发展起来的。1952年,根据新中国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北京地质学院(现改为中国地质大 学)和长春地质学院(现合并到吉林大学)相继成立了地球物理系。从此,一个正规的地球物理教育体系逐渐地建立了起来。1956年,成都地质学院(现改名为 成都理工大学)宣告成立,其勘探地球物理系在1958年开始招生。上述3所地质学院当时均隶属于地质矿产部,其地球物理学课程设置侧重于地球物理方法在固体矿产、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工程勘探中的应用(应用或勘探地球物理)。这3所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大约15000名地球物理工程师和应用地球物理学专家。
与上述各地质学院不同,新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和研究机构侧重于地球物理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1956年北京大学设置了地球物理学课程,1958年成立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1959年设立地球物理系;云南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设地球物理学课程。综合性大学40多年来为我国固体地球物 理学、航天、通讯和太空科学领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骨干人才,教学科研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是我国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固体矿产和碳氢化合物能源勘探任务的增加,国家对应用(勘探)地球物理学人才的需求量也极大地上升了。 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当时隶属于不同部委的大约10所大学和学院招收地球物理学或应用地球物理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是地球物理专门化的学生。因此,地球物理 学毕业生急剧增加。
地球物理学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重要边缘学科之一。在碳氢能源与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的预防与监测、地球环境保护和污染监测等 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历史上,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不断改进仪器性能和观测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精度;(2)不断改进数据处 理和解释方法,提高信息处理、提 地取和解释的精度;(3)不断提出新的物理参数,扩大信息来源和信息量。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地球物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耦合及深层要素等前 沿领域有着艰巨的攻关任务。为了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为资源、灾害、环境和全球变化提供地球深层物质运动要素,并对其潜在前景进行预测,作为高等学校, 既要参加国内外科研攻关,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层次的地球物理学人才,为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孔雀
合作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