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地理科学是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包括:60年代的数量运动、70年代的行为研究、80年代的综合趋势等。总起来,可称为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
50年代初期,旅美德国经济地理学者F.K.谢弗对区域学派的批评形成了数量运动的前奏。之后,在西方出现了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的3个学派:
1.以W.L.加里森为组织者、有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者E.L.厄尔曼协助,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举办的研究生班──华盛顿小组。这是美国许多数量地理中心的影响最大者,从推广中心地方论、交通网络理论和其他统计方法开始,培养了W.W.邦奇、B.J.L.贝里等名家。
2.以R.J.乔利、P.哈格特和D.W.哈维为代表人物的形成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剑桥派。此派继华盛顿小组而兴起,以理论造诣高深而著称。
3.以T.哈格斯特朗为首的在瑞典隆德大学兴起的隆德派。此派40年代已开始空间扩散的探讨,60年代后又开展了时-空地理学工作,均卓有成效。故哈氏被公认为当今最著名的理论和数量地理学者、现代区位论大师。
地理学中的行为研究,是60年代行为科学出现后波及的,至70年代大为风行。它是在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客观条件之外,再估计到地理事物形成与演变的人的主观因素,即各式各样的人群(如决策人、劳动者、消费者等)对地球表面现象的知觉(感应)和相应采取的行为,从而能使决策和预测更符合实际。故正确的行为研究应是对人们主观因素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如美国地理学者A.R.普雷德提出的“行为矩阵”便是一例。
80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在联合国有关组织号召下,有关科学均介入了上述问题的研究。各国地理学者,广泛地参与了3大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工作,在有些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这样,就从实践中产生了对城市、区域和环境的综合研究,在理论、模式和决策方面大有进展,发挥了地理学固有的综合特点,萌发出了一系列的新分支:理论地理学,元地理学,应用地理学等。